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。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、推动高质量发展,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,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,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。4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今年7月在北京召开二十届三中全会,并提出“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”“要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,培育壮大新兴产业,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,运用先进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”。《新型工业化理论与实践》特约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,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党组书记、部长李毅中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发表署名文章,以飨读者。
准确把握 实践创新
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进新型工业化
李毅中
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新质生产力全面、系统、精辟的阐述,联系新型工业化的实践,谈几点体会和认识。
一、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有着深厚的时代背景
21 世纪以来,我国经济发展正在经历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,GDP 总量由2001年的11.1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26.1万亿元,增长了10倍多,已占到全世界的19%。但由于劳动力、资源、环境等多因素变化,GDP增速从10%以上(2007年最高,为14.2%)逐渐回落到现在的5%左右。同时人均GDP从2001年的1053美元上升到2023年的约1.27万美元,正在跨越所谓的“中等收入陷阱”。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由低端向中高端,由物质需求向健康、教育、文旅、娱乐等多方面发展,也需要高质量增长的经济支撑。
当今国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,在2001年12月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候,经济全球化是共识,发展环境相对宽松。如今美国视我国为主要竞争对手,对我国进行封锁遏制打压;各国也在调整结构,走向本土化、区域化、多元化,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新的贸易和技术壁垒。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,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蓬勃兴起,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。
新时代新征程实现中国式现代化,要转变发展方式,寻求新的发展动力、新的增长路径。从主要依靠劳动力、资源、投资要素增量,逐渐转向依靠科技创新、管理升级带动,已经有了探索实践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,新质生产力的正式提出是符合经济规律的正确抉择,是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,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,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新发展。
二、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在丰富拓展生产力三要素上下功夫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、劳动资料、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。
第一,全面提升劳动者的职业素质。要重视战略科技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,形成一 批多由年轻科技人员组成的高质量团队。要重视应用型人才,形成一批以卓越工程师、大国工匠等高级技术人才为骨干的技术队伍。当下如何培育、留住、吸引、聚集国内外高端人才,相关体制、机制和政策仍需改进完善。
从实际出发,尤其要重视产业大军素质水平的提高。2023年我国就业人员7.4亿人,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.93年,仍存在结构性矛盾。其中2.98 亿农民工多集中在劳动力密集型行业,仍需大力充实知识技能。发展数字经济,从业人员要掌握不同层次、不同要求的信息通信技术知识和技能,尤其是大力培育复合型人才,只有这样,企业数字化才能成为可能。
第二,持续提高不同形态劳动资料的技术水平,实现智能制造。劳动资料主要指生产装备和器具,高技术含量的零部件元器件组成整机,诸多物理单元组成不同类型的生产线。在新质生产力中,不仅需要实体形态的执行机具,更要重视互联网、基础软件、算法模型等非实体形态的智能工具,进而实现生产制造的数字化、网络化和智能化,其中高端数控机床、工业机器人、智能网联汽车等是典型代表。智能制造是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,是软件、硬件的有机组合。
第三,劳动对象是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深度变革的客体,其种类、品质和效能需尽力提升。人类从自然界开采开发得到的资源能源更加广泛多样,条件也更加苛刻。对原始劳动对象加工制造产生的次生资源又是下游产业的劳动对象。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提升 开发劳动对象的效率和收率、绿色低碳水平和品质品种。数据作为新要素新资源,是重要的劳动对象。海量数据通过受到感知、采集、加工、传输、存储、利用、共享,成为价值和财富,数据产业迅速崛起。
以上生产力三要素在新质生产力中由于科技创新得到跃升。通过现代科技和科学管理融合适配,形成新的生产组合、新的生产关系。在微观层面上,生产现场应用物联网、无线通信和人机交互等新技术实现“人机料法环” 一体化的升级版;在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中,企业已形成一些新业态、新模式。至于宏观方面,如法规标准、体制机制、营商环境、对外开放等,也都应有新的变革。
三、传统产业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都是新质生产力的载体
要全面、历史、辩证地分析传统产业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这三类产业。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,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创新活跃、技术密集、价值高端、前景广阔,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新赛道、新领域、新空间。当今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 比重为13%,在工业领域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16% ,以上每年增加约 1 个百分点,今后仍会持续加快增长,未来产业则从科技创新开始逐渐起步。传统产业是实体经济的基底,仍是为社会提供重要能源、原材料、装备和保障民生的主体。应同时重视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,使其焕发生机,并同样成为发展的新动能。
生产力的先进性是相对的,有今昔、今后之比,也有地区、行业间的差异。生产力的先进性又是绝对的,总趋势是螺旋上升的,传统产业也概莫能外。如纺织业,在原料面料、设计制作、品种品质上今非昔比。再如冶金,虽然碳达峰后产量会减少,但电炉短流程、氢电耦合、电炉钢、特种材料等层出不穷,未来可期。又如化石能源,非化石能源替代的趋势是明确的,但燃油在一些 特种场景还有特殊用途,煤和煤电仍起兜底作用,尤其是燃料变为原料生产新材料,如功能材料、高分子材料、电子化学品、精细化工料等,前景广阔。
一段时间,社会上对传统产业存在误解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 年两会期间强调,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、放弃传统产业。传统产业与新质生产力不是对立关系,关键是要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,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,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、新兴产业壮大、未来产业培育。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,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,巩固传统产业领先地位。习近平总书记清晰辩证地阐明了新质生产 力的载体,并给予传统产业应有的地位和高度的重视。新质生产力可以在各行业推进发展,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。不同地区和行业要承认差异,不要一哄而起。要从本地区的资源、环境、市场、产业、科技实际出发因地制宜;要从本行业的技术、产品、指标、生态出发,因业施策、互学互鉴、协调发展。
四、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变革,要全面把握,加强对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
第一,要高度重视基础研究、原始创新。人类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科学发现都催生了技术进步、产业变革,转化为现实生产力。结合我国现状,目前有进步,但还不够,仍是薄弱环节。2023 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3.33万亿元,占GDP的2.64%。但其中用于基础研究的只有2212亿元,仅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6.64%,距离我国“十四五”规划提出的到2025年要达到8%的目标,仍有不小差距,而发达国家基础研究研发投入占全部研发投入的比例为20%左右。毫无疑问,应大力加强基础研究、原始创新。
第二,要多维度推进自主创新。颠覆性、前沿性技术改变了时代、产业、市场走向,开发难度更大、周期更长、数量更为稀缺,大量科研成果处于演进、变革、迭代的渐进式发展过程。仍要高度重视应用技术、共性技术的研发,提升企业技术改造、技术进步。企业是科技进步的主体,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,壮大自身的研发设计团队,有条件的要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、创新中心和 重点实验室工作,力争有更多突破性成果。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,采用各种方式有效开展国际交流合作。
第三,要高度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、产业化。当前,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能达30%,低则只有10%,发达国家则是60%~70% ,我国大量研发成果未能产业化,未能形成现实生产力。要高度重视这一薄弱环节,在体制机制上提倡“产学研用”相结合。研发的目的在于应用,只有应用才能进入市场,只有应用才能不断试错、改进、完善。用户要自始至终参与研发,带来实践经验和市场信息。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、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,在实践中有许多 成功的范例。加强成果转化、产业化,还需要金融、财政等各方支持。运用多种有效金融工具,如“天使投资”“创业投资”。我国设立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、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,撬动社会资本,注入科技成果产业化动力,形成新质生产力。
五、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发展新质生产力,用以推进各项战略任务的实现
新时代新征程赋予新型工业化新的使命。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和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作了工作部署。
一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。要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各类现代产业集群,成为一大批各具特色的都市圈、城市群的经济支柱,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。二是发展数字经济。数字产业化要掌握关键核心技术,提高芯片和半导体设备的制造能力,加快建设数字基础设施。产业数字化要走深向实做优,应用人工智能进入生产制造的核心部位,取得突破性进展。三是提高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实力、韧性和安全水平。要补链、强链、固链、延链,打通被“卡脖子”的痛点、堵点。开展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,强化工业基础能力,保证在任何极端情景下经济循环畅通。四是注重绿色低碳,实现双碳目标。调整能源、产业、产品结构和交通运输结构,节能降耗、减碳治污、扩绿增长。加强基础工作,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互认,维护国家利益。五是构建优质企业梯次体系。形成一大批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、制造业单项冠军、行业龙头企业,创建产品卓越、品牌卓著、创新领先、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。坚持“两个毫不动摇”,形成各类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生态。
新型工业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,新质生产力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动力,二者融合互动。一是要全面理解、准确把握。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系统论述,掌握其背景、内涵、实质、特征和边界,联系实际,解放思想,更新观念,求真务实。二是要勇于、善于探索实践。紧紧围绕推进高质量发展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,聚焦到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上。在国家、地区、领域、行业,以及企业单位等不同层面上,都要用新质生产力去推进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的实现,提升水准,在实践中创新积累,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。三是要把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”落到实处。这是党的基本路线,也是当下面临经济复杂变化的需要,要落实到各项工作部署中。要尊重经济规律、科学规律、自然规律和市场规律,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,同向发力、形成合力。着力提高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,做好本职工作,为发展新质生产力、推进新型工业化尽心尽责。
(作者系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,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党组书记、部长)
(本文刊发于《新型工业化理论与实践》2024年第4期)